- 首页 逐梦航天工程 振兴中国制造

逐梦航天工程 振兴中国制造

科技
小彩圈
9/23/2022 18:0
1340

本文转自:北青网

逐梦航天工程 振兴中国制造

“把自己的目标放长远,现在身边的沟沟坎坎就都不觉得是困难了。在创新突破的路上,为振兴中国制造业而奋斗,是我一生的目标。”这就是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数控加工专业研究技术员刘争心中的“中国梦”。17年来,刘争始终践行初心,逐步成长为数控加工工艺技术的带头人,不断创新突破,让“我们的火箭飞得更高、更远”。

18岁时埋下理想种子

如今已成行业带头人

2001年,18岁的刘争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入学后的第一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教授一次关于先进制造技术的讲座,在刘争心中埋下了“振兴中国制造业”的种子。“我现在仍然记得,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柳院士对我们说,中国现在称得上制造业大国,但称不上制造业强国,作为清华机械系的学生,振兴中国制造业就是你们的责任。这句话一下子让我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2005年,刘争毕业后走进了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17年来,他心中“振兴中国制造业”的种子生根发芽,破土而出。现在的刘争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数控加工工艺技术的带头人,攻克了多个制约重点型号研制的工艺难题,开发了国内领先的角铣头五轴联动加工等多项关键技术,为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探月工程等航天重大工程研制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开发国内领先加工技术

让千万元设备物尽其用

刘争说,他的工作就是想办法把火箭上的一个个零件按照图纸做成实物并且让这些实物在加工中尽可能地减少人为操作,提高数控机床效率,让加工的质量更高,精度更稳定。17年来,在这条创新探索的路上,他乐此不疲。刘争带领团队开发的国内领先的角铣头五轴联动加工技术,解决了零件加工效率低、精度不稳定的难题,让上千万元的五轴设备实现了物尽其用。

在众多的火箭零部件中,有一些圆筒状的产品需要进行精细的内部雕刻,就像在鼻烟壶里作画。操作工常常需要手动控制L形角铣头进入狭小的内腔中加工。刘争刚到公司时,在进行这一加工时机床只能平移不能摆动,对于复杂特征的加工需要先测量再加工,再测量再加工,不仅时间长而且精度不稳定。

刘争进入公司后,通过和团队一起钻研,发现机床上的角铣头可以摆动。在没有前人经验的情况下,他和团队一头扎进联动加工技术的研究中,钻研五轴编程、虚拟仿真、后置处理、机床结构、数控系统等多项专业技术,终于融会贯通,开发出了国内领先的角铣头五轴联动加工技术。“这个技术实现了角铣头可在内腔中任意平移、摆动加工,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次数,还通过机床自身的精度控制提高了产品加工的精准度。”刘争说。

领衔承担重大课题攻关

实现数控机床大幅增效

2007年,24岁的刘争成为了“千台数控机床增效工程”课题的“交钥匙”负责人。这项工程是为了提高数控机床在生产中的使用效率。他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大量试验,摸索更优的加工路径和切削参数,实现高速加工。白天没时间开展试验,就在晚上做。为了验证一个零件的加工方法,他们常常二三十个小时连轴转。两年后,“千台数控机床增效工程”一期任务结束,多台数控机床增效20%到50%。二期任务启动时,刘争当仁不让地再次成为主要负责人。2012年,29岁的刘争成为了当时公司最年轻的副主任工艺师,大家由衷地称赞他为“数控骄子”。

从“千台数控机床增效工程”课题到角铣头五轴联动加工技术的开发成功。刘争说,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刚到车间时,刘争初次接触到各种大型数控加工设备,许多工艺不了解、软件不会用、数控系统也很陌生,他珍惜每一次实践锻炼的机会,在生产现场跟产,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工艺员和操作工人请教。机床结构、数控系统、后置处理软件、虚拟仿真软件、高速加工……这些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都为后面刘争不断的创新突破,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回首17年,刘争感慨地说:“每一次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每一次的挑战、失败都是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过程。只有勇于创新突破,我们的火箭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文/本报记者 王薇 供图/受访者


北美美国华人导航网 提供最新的华人资讯及最便利的网站提交 请多关注小彩圈网


同类新闻

小彩圈网- 致力于打造成为美国华人访问量最大美国网址大全, 北美美国里最专业的华人导航网站,专门为在美国的华人及留学生设计的美国网址导航。我们平台提供大量的华人/中文网站等相关资源,精准的信息搜索,改善了用户体验和对移动平台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