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11月26日,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
- 首页 “人们应对虚拟人物保持警惕”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
伴随C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正在消失。虚拟人物已跳脱曾经的“二次元”,频繁地活跃在现实世界的演唱会、秀场、游戏、社交账号中。放眼全球,围绕“虚拟偶像”的热情正日益高涨。但也有业内人士提醒,虚拟人物还存在恐怖谷效应、知识产权、身份认同等问题,人们应当对其“声音”和“光环”保持警惕。
完美偶像初音未来、前沿实验型的DOKU、时尚博主Imma、智能助手COH、行业专家华智冰……这些虚拟人物与真实人物一样,拥有着自己不同的身份和背景,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社交账号发布日常生活,也可以以全息投影的方式登上娱乐综艺节目,在演唱会上大秀才艺,甚至可以开启实时直播和网友互动。任何一个虚拟人物的背后,都有一个运作的主题,有一个幕后推手,其中包括品牌、零售商、个人创作者、娱乐公司、游戏公司、技术公司等。
2017年开始,虚拟人物合作风潮渐起,汽车、快消、美妆、时尚等行业的合作广泛且逐步深入。相比真人,虚拟人物的优势在于高度可控,并且给人们“有新意”“打破次元”“高科技”等印象。不过,一份《2021全球时尚虚拟人物研究报告》就指出,虚拟人物在有些场景跟真人难以分别,这一情形受到不少质疑。
首先是恐怖谷效应。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在1970年被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他认为“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达到一个特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它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负面和反感,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从而产生僵硬恐怖的感觉,犹如面对行尸走肉”。
第二是知识产权等法律风险。如果虚拟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原型,可能会出现侵犯个人肖像权的潜在风险。使用虚拟人物进行广告传播还可能被指定为虚假营销,尤其是在美妆等品类。例如虚拟人物推广口红进行试色就曾引起不小的风波。
第三是身份认同。外貌过于真实的虚拟人物让消费者难以区别,长此以往可能会损害人们的情感。例如国外的虚拟博主Lil Miquela出道时曾“隐藏”虚拟人身份,两年后遭遇黑客事件后自曝是虚拟人物,这惹得不少网友恼羞成怒。有些人严重怀疑自己的智商,更多人则难以接受模仿了两年穿搭风格的博主居然是个假人。
此外,因为虚拟人物在各方面人设完美,粉丝群体又相对年轻,不少学者认为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在现实中根本无法达到”。
文/本报记者 陈斯
本版部分图片源自品牌官方
本文转自:人民网11月26日,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
10月起,无锡市在省内率先启动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惠民活动,台铃等多家品牌的优质门...
浙江西子联合控股董事长王水福时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高端路上很辛苦,高端路上不...
11月24日消息,红龙M82SE有线磁轴键盘现已在京东开启首销,其主打1KHz回...
本文转自:人民网 ...
快科技11月25日消息,荣耀手机宣布,虞书欣、杨洋成为荣耀300系列全球代言人。...